保安湖科普小课堂:鸟类科普之凤头麦鸡
它的身体胖墩墩的,给人一种非常可爱的感觉,它们的存在对于保护农业生产意义重大,属于典型的益鸟。同时还是鸟类中的吃货,它们会对蝗虫、蜗牛、蚯蚓等小动物下手,还能吞一些体型较大的猎物,总之在肠胃允许的范围内,可谓无所不吃,它就是今天的科普主角--凤头麦鸡。


•学名:Vanellus vanellus
•俗名:团凫
•特征:凤头麦鸡雄鸟夏羽额、头顶和枕黑褐色,头上有黑色反曲的长形羽冠。眼先、眼上和眼后灰白色和白色,并混杂有白色斑纹。眼下黑色,少数个体形成一黑纹。耳羽和颈侧白色,并混杂有黑斑。背、肩和三级飞羽暗绿色或辉绿色,具棕色羽缘和金属光泽。飞羽黑色,最外侧三枚初级飞羽末端有斜行白斑,肩羽末端沾紫色。尾上覆羽棕色,尾羽基部为白色,端部黑色并具棕白色或灰白色羽缘,外侧一对尾羽纯白色。颏、喉黑色,胸部具宽阔的黑色横带,前颈中部有一黑色纵带将黑色的喉和黑色胸带连结起来,下胸和腹白色。尾下覆羽淡棕色,腋羽和翼下覆羽纯白色。
雌鸟和雄鸟基本相似,但头部羽冠稍短,喉部常有白斑。冬羽头淡黑色或皮黄色,羽冠黑色。颏、喉白色,肩和翅覆羽具较宽的皮黄色羽缘,余同夏羽。
幼鸟和成鸟冬羽相似,但冠羽较短,上体具皮黄色羽缘。虹膜暗褐色,嘴黑色,脚肉红色或暗橙栗色。


•习性:在中国北部为夏候鸟,南方为冬候鸟,其间 (河北以南,长江以北)为旅鸟。春季最早于3月初至3月中旬即迁到东北繁殖地,秋季于9月中下旬迁离繁殖地。常成群活动,特别是冬季,常集成数十至数百只的大群。善飞行,常在空中上下翻飞,飞行速度较慢,两翅迟缓地扇动,飞行高度亦不高。有时亦栖息于水边或草地上,当人接近时,伸颈注视,发现有危险则立即起飞。主要吃甲虫、鞘翅目、鳞翅目昆虫、金花虫、天牛幼虫、蚂蚁、石蛾、蝼蛄等昆虫和幼虫,也吃虾、蜗牛、螺、蚯蚓等小型无脊椎动物和大量杂草种子及植物嫩叶。


•繁殖方式:繁殖期5-7月。一雌一雄制,通常成对或成松散的小群在一起营巢。多营巢于草地或沼泽草甸边的盐碱地上,巢甚简陋,系利用地上凹坑或将地上泥土扒成一圆形凹坑即成,内无铺垫或仅垫少许苔草草茎和草叶。5月初开始产卵,每窝产卵4枚,偶见3枚和5枚。卵呈梨形或尖卵圆形,灰绿色或米灰色、被有不规则的黑褐色斑点,尤以钝端较多,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,雌雄鸟轮流承担,以雌鸟为主,孵化期25-28天。雏鸟早成性,出壳后的第二天即能离巢行走,奔跑迅速,遇人后先急速奔跑,然后隐藏在杂草根部不动,亲鸟则在空中来回飞行鸣叫。


•分布范围:中国分布于北京、天津、河北、山西、内蒙古、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、山东、河南、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宁夏、江苏、、安徽、陕西南部、湖北、、上海及长江以南,湖南、江西、贵州、广西、广东、香港、海南、西沙群岛(东岛),四川、西藏、云南,浙江、福建、台湾(旅鸟,冬候鸟)。
•保护级别:列入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》(IUCN) ver 3.1 2012年鸟类红色名录——低危(LC)。
列入《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》2级。

